基于快速响应Rapid response的运营模式

在这种模式中,工厂运营按常规运行,当有异常事件发生时触发系统的快速响应。这些异常包括了人机料法环的各个方面,典型的异常包括:

  1. 突发的安全事故
  2. 客户投诉,产线的缺陷率增加,来料有批不良
  3. 设备异常停机
  4. 物料短缺,来料延迟
  5. 其它运营异常

当这些异常出现时,提前设计好的响应流程被触发,相关责任人被及时通知到。为了确保问题解决的及时性,运营体系中还配备的升级流程。以某工厂设备异常停机事件为例:

  1. 设备停机时马上通知班组长及维修人员开始计时
  2. 3分钟之内如维修人员未到现场,则通知维修主管
  3. 10分钟之内设备没有修复,则通知生产主管
  4. 30分钟之内设备没有修复,则通知生产经理和维修经理
  5. ……直至升级到运营总监和总经理

基于此方法,可以讲工厂运营的各个方面全面部署响应机制。这种运营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是及时性和快速解决运营问题。同时基于提前设定好的责任分工,最大限度的避免了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。

随着工厂运营数字化的发展,这种运营思路很容易实现数字化。往往和精益的“安灯”系统相结合,充分利用现场的电脑,操作终端,员工的手机,平板。根据现场需要设定好异常触发信号,直接提交到系统,开始计时追踪状态。系统的便利性还体现在有效保存历史记录,可以定期生成报表,对以往事件进行分析,甚至可以作为衡量设备和人员表现的依据。

然而在实际生产运营中这种模式易于停于表面“救火”,满足于当下问题的解决,而没有深入追究问题的根本原因,以及系统性的解决方案。同时缺乏对相邻区域类似问题的反思,所以常见的是经常有类似的问题反复出现,或同一问题在不同车间,生产线前后脚发生,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,也牵扯员工的大量精力。

与此同时,这种基于以发生异常事件的模式基本是“事后诸葛亮”,不具备太多的事前预测的能力。 因此,在企业实施卓越运营提升改进的初期,管理者发现这种模式可以短时间内提升绩效。但随着企业或工厂成熟度的演变提高,这种模式也暴露出了全面性,整合性的问题,比如和日常工作重点业绩指标的结合,对重要但可能并非那么紧急的工作的资源分配,员工精益工具方法运用以及解决能力的培养等方面,都存在忽略和缺失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