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级运营单位在设定业绩指标时,最直观和容易的应该是事后指标。
比如对于安全指标,首当其冲的就是工伤事故率,或工伤次数。对于质量指标,首先想到的都是客户退货率PPM。企业对运营部门的业绩要求往往也通过事后指标体现。
但事后指标的特点是只能是已经发生或产生的结果,具有时滞性。特别是当运营部门存在层级架构的情况下,比如从基层的班组,到车间,到产线,再到事业部,一共四级。当业绩结果经过逐级汇总上报统计,最终事业部的业绩结果可能已经不是当下的运营表现了。
事后指标对应的是前置指标。
比如,对比安全的工伤事故率指标,可以设定工厂安全成熟度评估体系,根据事先识别出来的安全风险采取整改措施提升安全成熟度。同时鼓励和追踪员工主动识别的安全隐患条数。而安全成熟度指标,和安全隐患排查解决条数,就可以作为安全业绩的前置指标。同理相对于质量指标里的客户退货率PPM,可以使用生产过程的一次性良率作为前置指标。当然对于生产班组来说,当班的一次性良率也属于滞后指标,需要再分析设计响应的前置性指标,比如关键参数的X-Bar R图表,对潜在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管控。
所以当每个运营单元,无论是班组,车间,或某个产品线在设定业绩指标时,要确保同时衡量事后和前置指标,并有意识的保证前置指标被全面考量设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