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记得很多年前我刚从国企加入外企时候,当时负责带我的主管很正式的递给我一张打印的表格,说这个是我们日常管理最重要的一个报表。这个表格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。标题写着Action Items (行动项),表头的主要内容只有简单的几列,Actions (行动内容), Owner(责任人),Target Date (目标完成日期), Status Update(状态更新)。
当年对于外企高大上管理一直仰慕的我,曾经一度怀疑这个简单表单的作用。而在后面的二十多年工厂管理实践中,越发体会到了,正是这样简单的一个管理工具,奠定了卓越工厂运营的基础。
对于任何工厂来说,行动项都是基础。无论是小到一个车间地板破损的修复,大到新产品投产时遇到重大工艺问题;无论是对一个质量问题的解决,还是提升产线的良率;无论是追供应短缺的物流,还是管控在库的库存;其实工厂的运营工作,就是由很多大大大小小的行动项来组成。而所有参与的员工,除了非常常规的日常工作以外,大家都在进行一个个有明确完成日期的Action“行动”。
正因为一个复杂的行动项往往是由多个子行动项组成,可能涉及到跨职能或部门的责任人,所以每个责任人是否能够在承诺的日期完成自己的任务项,就会直接影响整个大的任务项是否能搞按期完成的关键。
正是因为任务项按时保质达成的重要性,往往会被组织领导人作为评价员工工作表现的首要因素。 比起衡量直接的业绩指标和个人绩效指标,员工是否能够按承诺完成给定的任务,往往更能给领导或同事留下是否“工作可靠“的印象。
运用行动项目表单要注意,应该是一次性的行动。也就是说行动项应该有明确的起始日期(除了在整体项目的子行动,依赖前面行动结果的情形,更多的时候,起点时间缺省就是新增行动项的日期)和预期的完成日期。这一点和项目管理的属性类似。如果是重复性的工作,不应该使用行动项目表单管理,比如生产计划,日常的设备点检等。
另外还要注意,行动项的结果应该是可以衡量的,可以是某个新工装夹具的导入,某个培训的完成等。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,一般不要使用最终的滞后指标来衡量,比如说质量PPM的改进,安全工伤率的下降等。因为一方面不容易跟踪行动过程的实效性,可能需要等到滞后指标出来以后才到判断;另一方面指标会受多方面其它影响,某个单独行动项的效果不能及时体现。